2008年3月12日星期三

對「探究香港樂壇死亡原因」者的回應

時下香港青年絕大部分是聽歌只聽表面的人.首 歌特別也好,不特別也好,也欣然接受,已失去批判歌曲優劣的意識;再看看暢銷大碟,幾乎全都是大牌歌手,反映唱片公司除了少栽培新人外,資源也只集中於一線歌手,如此失衡的情況下,香港樂壇又如何不青黃不接呢?

再者,唱片質量差也不是亂說的,07年的新歌只有一部分仍然為人熟悉,其他的都被拋諸腦後了.富士山下是06年的歌,但竟然在07年「勇奪數獎」,最近古巨基又唱「勁歌金曲」系列,但這些屢見不鮮,彭羚的「恍如隔世」95年面世,在96年得獎;寶麗金90年代中的「鼓舞飛揚」就是「勁歌金曲」先驅,
(有點離題....)
最後就是編曲的問題,以前的歌曲即使旋律平凡,也在編曲方面補救,但現在的編曲只清一色K歌形式.論創意,已經不夠;詞也不在話下,雖然最近有新晉詞人進步了,但仍然遜色於梁芷珊、張美賢、王書權、馮正之輩.

總括來說,香港音樂人的思維處於狹窄階段,以前不少題材如都市、友情等都極為罕見,不過類似的題材時常於舞台劇出現.難道香港流行曲真的適於情歌和K歌嗎?

沒有留言: